当前位置: 庄子 >> 庄子简介 >> 杞人忧天故事并非简单的庸人自扰,而是
在小学学习成语寓言故事的时候,很多人都学到过《杞人忧天》这篇文章,而这篇文章的题目,也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成语。在绝大多数人看来,杞人忧天的意思就是对并不存在的事过分的担心,很多时候与庸人自扰相对应,将过于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取笑为杞人。这种说法长期在社会上流传,在人们的语言中形成共识,于是《杞人忧天》的成语也称为嘲笑人的一种说法。然而翻阅史料后发现,这个成语并非那么简单,其本意也不是简单的关于天塌地陷的讨论。它的背后隐藏着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,是发生的道家和儒家的一场辩论。
《杞人忧天》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说,有个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,地也会塌陷,所以整日忧愁得睡不着觉。于是有人就出来劝说他,认为天是清气构成,天上的日月星辰也是发光的气体,就算塌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人。这人还说,地是土块构成的,填充满了宇宙四方,它已经是最底层了,没有地方可塌。于是杞国人被对方说通了,也就不再担心天塌地陷的大祸。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,民间对这个成语的使用,也仅限于寓言故事表面的意思。其实这段故事并不完整,在原著《列子·天瑞》中,道家学者长庐子和列子还进行了一番讨论。
从这两人的讨论来看,他们既是对宇宙观的探讨,也是对社会制度的一种猜想。长庐子和列子都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家,而且两人对道家都有极为深刻的认识。长庐子被韩非子认为是集三晋文化之大成的学者,是战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杂家。他提出的宇宙观至今仍然是华夏文化中宇宙观的核心部分,而宇宙之词的定义,就是长庐子提出的。列子的名气比长庐子大得多,他是道家承前启后的人物。他上承老子,下启庄子,对道家文化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代,两人都是学术层面顶级的大牛。
如果把《杞人忧天》的故事当作庸人自扰来理解,显然是非常错误的,也是歪曲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本意。战国初年两个学术大牛,没事坐下来讨论一个庸人自扰的故事,说出去都觉得荒唐可笑。这两位作为中华文化奠基式的人物,他们为什么会讨论这样一个看似荒唐的故事呢?其实从各方面的史料来看,他们讨论的看似杞国人担心的天塌地陷的故事,实际上是对儒家提出的一些宇宙观和社会制度的隔空辩论,尤其是对孔子及其弟子最为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jj/258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