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羿

发布时间:2024/5/23 9:34:12   点击数:

后羿的故事,是与夏朝初年历史有关的一段重要史传,在先秦已经非常有名,但是传说这东西因为其容易变异的特性,流传既久,就会发生分歧,产生许多不一样的故事,结果就极容易导致人物的分化,一个人分化成好几个人,一件事分化成好几件事,这对于对神话传说有充分认识的人来说是件很正常的事,但是对于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来说却往往是个过不去的坎儿,绕来绕去地寻找各种解释,最后还是弄得一脑子云雾,不知所以然。

后羿射日

后羿的故事由于在先秦既流传很广,就不免产生了此类的误解,后羿就变成了好几个“羿”,这种分歧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出现了,比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”,高诱注:“是尧时羿,善射,能一日落九乌,缴大风,杀窫窳,斩九婴,射河伯之知巧也,非有穷后羿也。”[1]东汉时高诱已经把“羿”区分出“尧时羿”和“有穷后羿”(夏朝)两个了。

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载魏绛曰:“昔有夏之方衰也,后羿自鉏迁于穷石,因夏民以代夏政,恃其射也,不修民事,而淫于原兽”,孔颖达《正义》:“《说文》云:‘羿,帝喾射官也。’贾逵云:‘羿之先祖,世为先王射官,故帝喾赐羿弓矢,使司射。’《淮南子》云:‘尧时十日并出,尧使羿射九日而落之。’《楚辞天问》云:‘羿彃日?乌焉解羽?’《归藏易》亦云‘羿彃十日’也。言虽不经,难以取信,要言喾时有羿,尧时有羿,则羿是善射之号,非复人之名字。信如彼言,则不知此羿名为何也。”[2]孔颖达把羿分成了“喾时羿”、“尧时羿”和“此羿(夏朝有穷后羿)”三个。

宋代吴仁杰《两汉刊误补遗》卷四云:“《说文》:‘羿,射官也。’陶唐、夏后氏各有一羿,孟氏书:‘逢蒙学射于羿,思天下惟羿为愈已而杀羿’,此尧时羿也。寒浞虞羿于田,杀而烹之,此有穷后羿也。二人俱尝为射官,又皆不得其死,故世或以为一人,正自不然。”[3]吴仁杰把羿分成了陶唐(尧)羿和夏后氏羿两个。

最厉害的是清代的赵翼,他在《陔余丛考》卷四里说:

“按古来名羿而善射者不一人,《吕览》:黄帝时大桡作甲子,胡曹作衣,夷羿作弓,是黄帝时有羿也。许慎《说文》云:‘羿,帝喾射官。’贾逵亦云:‘帝喾赐羿弓矢,使司射。’是帝喾时有羿也。《淮南子》:‘尧使羿诛凿齿,杀九婴,上射十日下杀猰貐’,其说虽荒幻,然必因尧时有善射名羿者而附会之,是尧时有羿也。而夏时亦有羿,则《左传》所云是也。《淮南子》又曰:‘古有善射者名羿,夷羿慕之,乃亦名曰羿。’此或即夏之羿也。使以为一人,则自黄帝至夏后相之世,天下有如此久寿之人乎?且善射之羿之不得其死也,亦不一。《左传》曰:‘杀羿而烹之’,是一羿之死也。《孟子》曰:‘逢蒙杀羿。’又一羿之死也。《淮南子》曰:‘羿死于桃棓’,高诱注:‘谓以桃作大杖击杀之。’是又一羿之死也。使以为一人,岂有一人而数遭非命者乎?是可知善射不得其死之羿非一人。[4]

他把羿分成黄帝时羿、帝喾时羿、尧时羿、夏时羿四个——这就很让人莫名:羿到底有几个?其实,这个事情只要稍微考察一下就非常容易弄明白。

赵翼说黄帝时有羿是强解误解古书,《吕氏春秋·审分览·勿躬》里说:“大桡作甲子,黔如作虏首,容成作历,羲和作占日,尚仪作占月,后益作占岁,胡曹作衣,夷羿作弓,祝融作市,仪狄作酒,高元作室,虞姁作舟,伯益作井,赤冀作臼,乘雅作驾,寒哀作御,王冰作服牛,史皇作图,巫彭作医,巫咸作筮,此二十官者,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。”

这二十个人都是时代不一,不全是黄帝时人,即便是高诱也没有说这些人都是什么时候的人,[5]赵翼都遽断为黄帝时人,根本就不可信。
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:“帝俊赐羿彤弓素矰,以扶下国,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。”《楚辞·天问》里则说:“帝降夷羿,革孽夏民”,这应该是最早、最古老的一个传说,还带有比较浓厚的神话意味。杨宽先生云:“又羿之传说亦谓自天而降下国,……‘夏’亦当读‘下’,‘夏民’即‘下民’,周人本有此成语,‘革孽夏民’即《海内经》之‘扶下国’及‘去恤下地之百艰’也。”[6]“帝俊”就是“帝”即上帝,亦即帝喾,故贾逵说是“帝喾赐羿弓矢,使司射”,帝俊、帝喾为一人(神)。上帝本是管上天的最高神,与上天相对的就是下地、下土、下国,“下”就是“夏”,那么可以知道,最早的古传是上帝帝俊(喾)赐给羿彤弓素矰,去辅助夏国,帮助扫除下(夏)地的各种灾害——羿的确是夏朝时的人。帝俊(喾)本不是人王,而是上帝,自然无所谓朝代,可问题在于战国时帝喾已经被演化成了人王,还成了史传的“五帝”之一,那么本来是上帝帝俊赐羿变成了人王帝喾赐羿,自然羿就成了帝喾时的射官,可仍然脱不了和夏朝的关系,如《说文》:“??(羿),帝喾射官,夏少康灭之。”说羿是帝喾的射官,到了夏少康的时候灭掉了他。所以,所谓帝喾时羿和夏朝时羿明明白白地就是一个羿。

还有个判断的标准就是《山海经》中的记载,它里面记载的应该是同一个羿,不可能有几个羿,相关的故事是:《海外南经》:“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,羿射杀之。在昆仑墟东。羿持弓矢,凿齿持盾。一曰戈。”《海内西经》:“海内昆仑之墟,在西北,帝之下都。昆仑之墟,方八百里,高万仞。上有木禾,长五寻,大五围。面有九井,以玉为槛。面有九门,门有开明兽守之,百神之所在。在八隅之岩,赤水之际,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。”《大荒南经》:“有人曰凿齿,羿杀之。”《海内经》:“帝俊赐羿彤弓素矰,以扶下国,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。”

《山海经》里记载的羿,就是《天问》中的“夷羿”,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里的“有穷后羿”也被称为“夷羿”、“帝夷羿”,可见都是指夏朝的有穷后羿,没有第二个羿。《海内西经》称之为“仁羿”,袁珂先生指出“仁羿”即“夷羿”,“仁”是“夷”的借字,[7]应该是对的。《说文》古文“仁”、“夷”均写作“”,“夷”、“仁”古音是余日旁纽双声、脂真对转叠韵相近,故二字或一字之分化,“仁羿”即“夷羿”。“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”一句有问题,经文原文疑当作“非仁羿莫能上”,“冈之岩”乃古注文窜入正文者,“岩”者险也,“冈之岩(险)”谓以“非夷羿莫能上”表示昆仑虚山冈的险峻。《天问》里说“阻(徂)穷西征,岩何越焉?”[8]讲的就是后羿从东方的旧都斟寻西迁往穷石(穷桑),途中翻越了昆仑山(今泰山)的险峻山冈而到达穷石(今山东曲阜北)。后羿西征的路线就是从斟寻(今山东潍坊)一直向西走,到达昆仑虚(泰山)之北,然后再向南翻越昆仑虚,到达穷石(曲阜)。然后再看看《左传》《离骚》《天问》等等关于羿的记载,全是说的夏朝时的羿,赵翼所谓“黄帝时羿”所据的是《吕氏春秋·审分览·勿躬》里说的“夷羿作弓”,明白地说的是“夷羿”,哪里有什么黄帝时羿?

说帝尧(陶唐)的时候也有羿,最早的根据也是唯一的根据就是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逮至尧之时,十日并出,焦禾稼,杀草木,而民无所食。猰貐、凿齿、九婴、大风、封豨、修蛇皆为民害。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,杀九婴于凶水之上,缴大风于青丘之泽,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,断修蛇于洞庭,禽封豨于桑林,万民皆喜,置尧以为天子。”[9]说“尧之时”云云,在目前能看到的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先秦资料中都没有,只是里面有部分故事却能找到出处:1.诛凿齿:见上引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和《大荒南经》。2.射十日:《楚辞·天问》:“羿焉彃日?乌焉解羽?”《归藏易》:“昔者羿善射,彃十日,果彃之。”3.缴大风:大风即风伯,古“风”、“凤”同字,大风即大凤。《天问》言羿“胡射夫河伯,而妻彼雒嫔?”《山海经·海内北经》:“从极之渊深三百仞,维冰夷恒都焉。”郭璞注:“冰夷,冯夷也。《淮南》云:冯夷得道,以潜大渊。即河伯也。《穆天子传》所谓河伯无夷者。《竹书》作冯夷。字或作冰也。”《竹书》言河伯名“冯夷”,出土文献中每以“冯”为“凤”,[10]则“冯夷”实即“风夷”,乃九夷之一,当是一个崇拜凤鸟的族群,凤鸟即大风(凤),《庄子·逍遥游》所谓“鹏”者。由此可以明白所谓的“射河伯”与“缴大风”乃是同一神话的分化。

4.禽封豨: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昔有仍氏生女,黰黑,而甚美,光可以鉴,名曰玄妻,乐正后夔取之,生伯封,实有豕心,贪惏无餍,忿颣无期,谓之封豕,有穷后羿灭之,夔是以不祀。”《离骚》:“羿淫遊以佚畋兮,又好射夫封狐。”闻一多先生认为“封狐”当作“封豦”,指出扬雄《上林苑令箴》作“封猪”,即“封豕”、“封豨”。[11]清华简十《四告》之三:“封豕不在服,远往游,羿不则翦之。”但是封豕到底是人还是动物,记载中就错出,陈梦家先生云:“《离骚》羿所射之封豕,确是生物;然此封豕衍为神话,则为后夔娶玄妻‘生伯封,实有豕心,贪惏无厌,忿类无期,谓之封豕,有穷后羿灭之,夔是以不祀。’(《左》昭廿八,又《山海经图赞》,与此略同)伯封贪婪,故以封豕形容之,犹申包胥之谓吴为封豕长蛇,其后即以所以形容者为其名,于是伯封遂为封豕(伯封、封豕皆曰封,故易于误连)。”[12]到底是由动物演绎成人,还是由人演绎成动物,实在是没法说清楚的。

其它故事就没有了,只是里面提到的一些事物先秦书里有记载,比如“九婴”就是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的“拘瘿国”,《淮南子·墬形训》作“句婴民”,高诱注:“句婴读为九婴,北方之国也。”[13]与猰貐、修蛇(巴蛇)都见于《山海经》。实际上,后羿除百害的故事还不止《本经训》里说到的那些,比如秦简本《归藏》里说:“履曰:昔者羿射陼比庄石上,羿果射之”,[14]“陼比”应该即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中的“奢比之尸”,但是此事传世典籍里没有,说明在先秦,羿一定有一个很长、内容很丰富的故事,只是现在大多不能知道了——这些故事,无一例外说的都是夏朝有穷后羿的业绩,足以说明所谓“尧时羿”其实也是指有穷后羿,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是个晚出的故事,它把后羿的一些事迹收集了一下,全放在尧的时代,把尧使羿除百害、舜使禹治洪水并举,是为了说明“称尧、舜以为圣”的原因,并非真正的上古史传。

舜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云:“羿除天下之害,死而为宗布。”“宗布”是一种主管各种灾害的神,“宗”或作“禜”,“布”或作“酺”、“步”,《周礼·地官司徒·族师》:“春秋祭布”,孙诒让《正义》曰:“《淮南书》之‘宗布’,高注云:‘羿,古之诸侯,有功于天下,故死讬祀于宗布,祭星为布谓此也。一曰今人室中所祀之宗布是也。或曰司命傍布也。’案:宗布疑亦即此经之祭禜、祭酺。《祭法》‘幽禜’‘雩禜’,字并作‘宗’,即其比例。禜、酺并祈禳灾害之祭,羿除天下之害,神因讬祀于禜酺,其义正相应。”[15]

盖在三代古传中,羿是夏朝初年的人,被认为是上帝降于下地的半人半神的英雄,类似希腊神话中以大力和善射闻名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,他善于射箭,喜欢狩猎,还勇猛好战,不仅能猎杀危害人类的猛兽恶禽,也征服消灭与夏人为敌或不服的国族,甚至连河伯这样的神灵都能射,是个能祛除百害的能人,他各种征伐、除害的故事,也类似赫拉克勒斯的“十二件功绩”,[16]所以他死后被夏人祭祀为主管鬼神灾害的“宗布”之神;他是东夷人,故称“夷羿”(或谓夷为氏,则其初封国为夷国而以国为氏);又因为曾“因夏民而代夏政”,是有穷国国君,故又称“后羿”。此后那些有关于羿的各种传说,都是在夏朝夷羿的传说上改造演绎出来的,正如顾颉刚、童书业两位先生所言:

“这可见羿在古代传说中本只有一个(官名的羿的说法是晚起的),并没有太康时羿、尧时羿好几个;因为传说分歧的缘故,才被后人说成了许多人。”[17]因此,古传中的羿只有一个,就是夏朝时的有穷后羿,亦即夷羿,没有什么“黄帝时羿”、“喾时羿”、“尧时羿”,说羿有好几个根本就不可信。

[1]何宁:《淮南子集释》,中华书局年,第页。

[2][唐]孔颖达:《春秋左传正义》,[清]阮元校刻《十三经注疏》本,中华书局年,第页。

[3][宋]吴仁杰撰《两汉刊误补遗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第册,台湾商务印书馆年,第页。

[4][清]赵翼撰:《陔馀丛考》,《续修四库全书》第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年,第-页。

[5]许维遹撰,梁运华整理:《吕氏春秋集释》,中华书局年,第-页。

[6]杨宽:《中国上古史导论》,《古史辨》第七册上编,上海古籍出版社年,第页。

[7]袁珂:《山海经校注》,巴蜀书社年,第页。

[8]童疑(即童书业)先生认为《天问》“阻穷西征”之“阻”当为“徂”,曰:“徂,往也。‘徂穷西征’者,谓西征往穷石也。”见童疑:《〈天问〉“徂穷西征”解》,《古史辨》第七册下编,第页。

[9]《淮南子集释》,第-页。

[10]白于蓝:《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年,第页。

[11]闻一多:《楚辞斠补乙》,《闻一多全集》5《楚辞编》,湖北人民出版社年,第77-78页。

[12]陈梦家:《商代的神话与巫术》,《燕京学报》第二十期(十周年纪念专号),年12月,第页。

[13]《淮南子集释》,第页。

[14]王明钦:《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》,艾兰、邢文编:《新出简帛研究》,文物出版社年,第30页。

[15][清]孙诒让撰,王文锦、陈玉霞点校:《周礼正义》,中华书局年,第页。

[16]赫拉克勒斯“十二件功绩”的故事可参看[前苏联]M.H.鲍特文尼克等编著,黄鸿森、温乃铮译:《神话词典》,商务印书馆年,第-页。

[17]顾颉刚、童书业:《夏史三论》,《古史辨》第七册下编,上海古籍出版社年,第页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jj/25823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