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/4/5 14:43:10 点击数: 次
第八十一章: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意思是:真实的话不悦耳,悦耳的话不真实。行善的人不需言辩,好辩的人,反非至善。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,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。圣人不私自积藏,以虚无为体,以无用为用,尽量帮助别人,自己反而愈充足,尽量给予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天道无私,对万物有力而无害;圣人效法天道,施舍给予而不争夺。本章是全文的最后一章,是对整个道德经的总结。他将天道、人道与修身巧妙结合,告诫人们要顺应天道,淳朴而自然,清心而寡欲,利而不害,为而不争!首先要做一个淳厚质朴的人。老子认为“信言”、“善者”和“知者”都是淳厚质朴的象征,不需要用“美”、“辩”和“博”之类的词汇去文饰,过多的文饰,只会丧失或掩盖事情本来纯真的面目。需要文饰的,往往都是有缺陷的东西。关于“信言不美”。人们常说“忠言逆耳”,有些话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,因为越朴素简单的话,越是真实深刻。越是美丽的文饰和夸耀,越说明在掩盖着什么。庄子曾说过“会叫的狗不见得好,会说话的人,也不见得贤。”关于“善者不辩”。真正修行的人,不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,而是用行动实践出来的。孔子曰:“君子纳于言敏于行”,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。”由此看来,人生应少说多做,光有漂亮话而没有实际行动是不行的。即使是受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是诽谤,也要忍辱不辩,只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。花言巧语是赢不得人们的赞许的,真诚待人,与人为善,踏踏实实地工作才是君子所为。关于“知者不博”。这其实是一种“微观认识论”。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自己的奥妙。以个体有限的生命,去探究所有领域的奥妙,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世界上什么都懂的人是不存在的。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懂的话,那一定只是了解一些皮毛,是所谓的“万金油”、“万事通”,什么都懂,什么都不懂。而真正的知者,是那些在某一领域穷其毕生苦苦追寻和研究的人。而那些所谓的博学者,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。其次,要做一个清心寡欲的人。一个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,不需要刻意地搜刮和索取财富。钱财乃身外之物,过多的钱财是祸害,即使不害自己,也会祸害子孙。清末重臣林则徐,曾用一幅对联来表达财多是祸的思想:“子孙若如我,留财做什么?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子孙不如我,留财做什么?愚而多财,益增其过。”再看看历史,有哪一位是因为多财而成就自己名声的?倒是那些因财而惹杀身之祸的为数甚多。和珅就是典型代表,所谓“和珅跌倒,嘉庆吃饱”,就说明了它积财数量的惊人,所以说“圣人不积”。第三,要做一个大公无私的人。说实在话,“大公无私”,调儿似乎有点高,这是对想大有一番作为的人来说的。对于普通人,说“乐善好施”最好,就是要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。圣人不刻意积累财富,一心为大家着想,自己反而愈富有;竭尽全力奉献于大多数人,自己反而得到的更多。就如同许多的历史伟人,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,并没有奔着名声和金钱,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荣誉。作为普通人,那些“乐善好施”的人家,往往人缘广、名声好,得到利益会更多。这里透露出一种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”的集体主义的人文思想。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这是老子在篇末向世人发出的最后呼喊,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,主宰普通大众的圣人啊,你们要念天下苍生,效法自然,不讲索取,只讲奉献!让天下能有老百姓,都能够“甘其食、美其服、安其居、乐其俗!”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606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