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庄子 >> 庄子版本 >> 道德经从无到有,入于不死不生的永恒境
序言: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,万物虽多,其治一也。《道德经》第二章暗合庄子内篇第二篇《齐物论》,其主题思想高度一致。庄子《齐物论》归于万物一齐,万物一齐不是简单的等号关系,而是万物只有一个标准,不是万物之间甚至有无之间的比较,要和那个“一”作比较。这个“一”是宇宙核心,是三千大世界的核心,也是天地之心,万物之心,更在人心。古今中外,先贤圣哲都在找这个“一”。庄子曰“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”,找到了这个“一”,便是万化之枢纽,道就会以之为中心,顺化无穷。
庄解《道德经》王弼版第二章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要想理解这句话,其核心在于“知”字上,这句话所包含的两个“知”字都应该念第四声,通假于智慧的“智”,代表是“感官认知”。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而认知的世界都是颠倒的。对于那些只相信眼见为实的人,庄子称之为“蔽蒙之民”。老子主张“闭其门,塞其兑”,庄子也主张“官知止而神欲行”;都是用本心代替感官认知,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的眼睛耳朵所欺骗。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