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道德经合一解说第六十七章老天要救他,

发布时间:2025/3/27 12:29:17   点击数:
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在哪 https://jbk.39.net/yiyuanzaixian/bjzkbdfyy/nvxbdf/
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先1

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。夫惟大、故似不肖。若肖、久矣其细。我有三宝、持而宝之。一曰慈。二曰俭。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慈、故能勇。俭、故能广。不敢为天下先、故能成器长。今舍慈且勇、舍俭且广、舍后且先、死矣。夫慈、以战则胜。以守则固。天将救之、以慈卫之。

2

前一章讲圣人以道君临天下,想要在百姓之先、之前以道接引引领,必然要以身在后面。吃苦在前,享乐在后。刚讲完先后的问题,此章就展开讲不敢为天下先,不敢去争先。可以说极其连贯,前后相随,形成一体。

(1)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。夫惟大、故似不肖。若肖、久矣其细。

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。天底下的人都说老子我的道大,看似不肖。什么是不肖呢?正如孔子所说的不器,老子犹如龙一样无法形容。正如庄子所说的大相径庭,不近人情。道大,又无形无相,用器世界任何一个东西来比拟,都无法形容描摹。正如庄子的大葫芦那样,极其大而虚空,拿来当水瓢也不行;似乎无用,但是却可以有大用,可以泛舟于江河湖海。前面章节讲:玄德深矣远矣。与物反矣。乃至于大顺。

夫惟大、故似不肖。正是因为道大,至大至广,至深至远,所以说看似不肖或者说不器,似乎不合情理不近人情。《道德经》中讲:下士闻道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。因为世人的心被物欲蒙蔽,如同哈哈镜那样,是光怪陆离的,是扭曲的,所以会觉得听大道之学、大学问会觉得可笑,可能不相信,乃至诋毁诽谤。

若肖、久矣其细。肖者,和物相似。若肖,如果像器世界的事物一样,那么就是有形有相、有具体的大小,早就是细小的了,就不是大道了。文以载道。大道落入有形有相的语言文字器世界之中,就被局限了,早就局限在细小的文字之中了。如果要体会大道,需要离语言文字相,这只是指月之指而已。老子已经无我,与道合一,如果像世人一样的话,那么成细人小人已经很久了,如何能够称之为大道呢?正是因为我们的心被物欲遮蔽分割,所以从大心变成小心,从大人变成细小的人而已。

《道德经》第五十八章中讲:正复为奇。善复为妖。人之迷、其日固久。世道衰微,人心不古,邪正不能分别,善恶颠倒。反而以邪为正,以正为邪;以善为恶,以恶为善。本来圣人开示什么为正,世人反而觉得为奇,为邪。本来圣人教导什么为善,世人反而以为妖怪。如果百姓不能有善根相信,则很辛苦去劝谏劝说,很容易被诋毁诽谤笑话。这是因为人心迷失已经很久远了,即使有圣人教化,也很难一下子就纠正了。庄子说:三人行,如果一人迷失方向,还能够解决。两人都迷失方向,迷惑了,则很难了。现如今天下都迷失了,又有谁能够解决呢?

《道德经》第七十章中讲:吾言甚易知易行。天下莫能知、莫能行。老子说自己的真言很是容易知容易行,可是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五章中讲:故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。世人不能只是知道自己自大自满,金玉满堂,位高权重。岂不知道,如果去争,违背于道,倾覆只在顷刻之间。所以说,不仅仅知道自大,要知道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也大。人要效法地,厚德载物;大地要效法天;天要效法大道。大道效法自然。道只是勉强起了个名字而已,还要归于无名无相的自然,一切都是自然而然。

《道德经》第十四章中讲:视之不见、名曰夷。听之不闻、名曰希。搏之不得、名曰微。此三者、不可致诘。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皦。其下不昧。绳绳兮、不可名。复归于无物。是谓为无状之状。无象之象。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。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、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。是谓道纪。虽然睁大眼睛看大道,看也看不见,所以称之为夷。我们说蛮夷之地,就是偏远蛮荒之地。大道并不是偏远,而是不离我们左右。道不远人人自远而已。听也听不见,称之为希。并不是听不见,而是大音希声罢了。用手去搏击去抓,也搏击不得,抓不得,称之为微。太过于微小,微小到比恒河沙子还要微小,抓也不住。大道如此广大,无处不在,并不是不可捉摸。只是因为我们的心眼慧眼被蒙蔽罢了。前面这三者,不可以指摘诘问到底,不可以刨根问底。所以混而为一,因为属于不同的维度。在上不会太过于明亮,在下不会太过于暗昧。大道如同绵绵密密的细丝线那样,如同细细的绳子那样,似乎又不可名状,若存若亡的样子。又归于无物,似乎又无一物可得,归于空,归于无。正所谓无状之状,似乎无固定的形状,无大无小,无长无短,无高无下。似乎又无任何形象,没有固定的颜色。比如王阳明山中之花的公案那样,看花的时候,花的颜色在一瞬间才鲜明起来;不看花的时候,花和你的心都归于孤寂状态。可以称之为惚恍。恍惚之间,似乎有形象,有形状;恍惚之间,似乎又归于无物,归于孤寂状态。从前面迎过去,又看不见头;从后面随过去,又看不见尾。圣人老子并非独创大道,而是执守古之大道,以调御今之万有。如果能够与古之道心心相印,能够知道古之道的开始,可以称之为大道的纲纪。

(2)我有三宝、持而宝之。一曰慈。二曰俭。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
老子我有三宝,持守以为宝而不轻易丢失。第一是慈;第二是俭;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。

第一宝为慈。慈爱为大心大爱。慈这个字,上面是兹,下面是心,正所谓念兹在兹,即是直心,即是活在当下、链接到大道本源的一种方法。如果能够长时间念兹在兹,那么就会功夫成片,入于静定之中,就会感受到那种道无比广大,天人合一的状态了。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因为左脑中风之后,有切身感悟而写下一本书:《左脑中风,右脑开悟》。因为左脑是今生脑、语言文字脑;右脑是祖先脑、直觉脑,所以左脑中风停止工作以后,就进入静定之中。她发现自己的身体边界消失了,与万物合为一体,也知道为什么如来说身大如须弥山了。圣人和众生本来为一体,正所谓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圣人没有理由不大爱,慈爱众生,因为他们也都是手足而已。

第二宝为俭。《道德经》中讲:治人事天莫若啬。不管是治理国家治理百姓,还是侍奉天道,都要吝啬节俭,爱惜民力,爱惜精神,不因为物欲使得精神耗散。

第三宝为不敢为天下先。不敢为天下先去享福、享受特权。只是敢在天下先去忧天下,为天下苍生谋福祉。不敢为天下先用武力争霸争先。

()慈、故能勇。俭、故能广。不敢为天下先、故能成器长。

慈、故能勇。圣人怀大道,所以有慈宝。为什么说慈,所以能够勇呢?有慈爱的大心,就没有私欲,正所谓无欲则刚,就会更加勇猛。可是,为什么说慈不带兵呢?这里说的慈不带兵,是太过心软,并不是真的慈。王阳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%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582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