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道德经玄道本体论

发布时间:2025/3/5 10:50:13   点击数:

《道德经》说:“道者,万物之奥。”“道”包含着一切事物中最深奥的哲理,“道”中最深奥的哲理就是哲学的本体论。哲学本体论的对象是“形而上”的存在。

《易经·系辞上》第十二章说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“形”指有形体、形象的物体,这些物体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;“形而上者”即在有形体的物体之上、超越人的感官的超经验的存在,超经验的存在不是实体性的存在,而是虚灵性的存在。这样的存在靠感官不能认知,只能靠抽象的概念去思维。

中国人说的“道”和西方人说的“上帝”都是超经验的对象,眼看不到,手摸不着,要靠概念思维去思考。对超经验对象进行思考的最高层次就是元哲学或称形而上学。形而上学与以经验为对象进行思考的学问不同。

黑格尔在《小逻辑》中说:“经验主义一般以外在的世界为真实,虽然也承认有超感觉的世界,但又认为对那一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找到的,因而认为我们的知识须完全限于知识的范围。这个基本的假设若彻底发挥下去,就会成为后来所叫作的唯物论。……只要经验主义认为感官事物是外界给予的材料,那么这学说便是一个不自由的学说。因为自由的真义在于没有绝对的外物与我对立,而依赖一种‘内容’,这内容就是我自己。”

他又写道:“经验主义的彻底发挥,只要其内容仅限于有限的事物而言,就必然否定一切超感官的事物。”否定了对超感官的对象的思考,所承认的就只有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事物了,形而上的“道”本体论哲学也就被否定了。这样的唯物论在中华传统哲学中是没有地位的,中华传统哲学所讲的“道”、“理”、“心”等都是超经验的,传统文化中也有一批学问是研究能经验到的事物的,但那不是哲学,而是各门具体科学。

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哲学就是《道德经》哲学。

《道德经》说“道”是“天地根”,即产生万物的根源,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”,万物最终又回复到“道”。可见,“道”正是“万物始所从来,与其终所入者”,也就是说,在元哲学的意义上,“道”就是世界的本体,人认识了“道”,“道”也成了人的理念。人对“道”的思考既“玄”且“妙”,也就是说只能进行超经验的抽象的概念思考。这样的思考所得,就是哲学的本体论。

《庄子》中有一篇《知北游》,《知北游》共十二节,都是讨论“玄”的问题的。篇中说道,一个叫“知”的人——“知”是一个假托的人名,《庄子》书中很多人名都是假托的,但又有一定的含义,“知”这个人名,意为这是一个求知的人——“北游于玄水之上”,就是向北游历到“玄水”这个地方。

“玄水”是一个假托的地名,“知”到那个地方去,想求得“玄”的体悟。他遇到一个叫“无为谓”的人。

“无为谓”同样是一个假托的人名,意为一切顺其自然、无为无谓的人。

《知北游》中提出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:一是什么是“道”?二是“道”在什么地方?三是人能不能得到和拥有“道”?对这三个问题,《知北游》中的回答都是“玄之又玄”的。

关于第一个问题,“知”问了三个人。第一个人不回答;第二个人说,我正想开口告诉你,但突然忘记自己要说什么了;第三个人回答说,没有思索、没有考虑才能懂得“道”,没有处事、没有行动才安于“道”,没有途径、没有方法才能得到“道”。“知”听到第三个人的回答后对他说,现在我懂得什么是“道”了,看来我问的第一和第二个人还不懂。第三个人说,第一个不回答的才是真正懂的,第二个想回答又说不出来也是懂的,我和你还差得远呢!就是说,对于什么是“道”的问题,不知道的才知“道”,知道的不知“道”,知道“不知道”才是真正的知“道”。

关于什么是“道”的问题,“有问道而应之者,不知道也。虽问道者,亦未闻道。道无问,问无应。无问问之,是问穷也;无应应之,是无内也。以无内待问穷,若是者,外不观乎宇宙,内不知乎太初”。这里包含的意思是:被问什么是“道”而给予回答的人,是不知道什么是“道”的。问这个问题的人,也是没有悟到过“道”的。“道”是无法问的,问了也无法回答。无法问的问题而要问,这样的问题必然是空洞的;无法回答的问题而要回答,这样的回答也必然是没有内容的。

以没有内容的回答去回答空洞的问题,这样的人,对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,对内不能理解万物产生的本原。总之,“道”不可问,不可答,不可听,不可见。那是什么意思呢?一句话:“道”只可悟。

第二个问题是有人问庄子“道”在哪里,庄子回答说:“无所不在。”问的人一定要庄子说出个具体的地方来,庄子说:在虫子里、在杂草里、在砖瓦里、在屎尿里。庄子的意思是,在任何卑贱低下的地方“道”都存在,高贵地方就更不用说了,也就是说“道”无处不在。

第三个问题是人能不能得到和拥有“道”。对这个问题,庄子借他人之口回答说: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的,而是天地赋予的;你的生命也不是你所拥有的,是天地赋予了气你才有生命;你的灵性同样不是你所拥有的,是顺应天地才有灵性;甚至你的子孙都不是你所拥有的,是天地赋予你变化的结果。一切都是天地间变动的气,连你都不是你所拥有的,你想得到和拥有“道”又从何谈起呢?这里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:悟“道”是从彻底认识自我开始的,不是从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或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开始的。

而彻底认识自我,就是认识到自我并不是现在自以为是的我,自我其实是无我,因为我的形体、生命、灵性甚至子孙都是由于“道”的作用才得以产生和存在。可见,无我就是将自我融会于“道”,我与“道”一体,也与万物一体。认识到这一步,能悟到自己和万物是一个整体,不应分割也不可分割。到了这个境界,精神平静如镜。以平静如镜的精神心境去体悟外在的世界,外在的世界才是美的。如果将自我从整体世界中独立出来,以自我为中心,自我想要拥有自我之外的世界,这样的自我的精神世界是扭曲的。

以扭曲的精神世界去观照外在世界,外在世界在精神世界中必然变形。所以,我们不能说自我能得到和拥有“道”,而是无我才能得到和拥有“道”,而无我是我和“道”一体。因此,得到和拥有“道”的主体并不是“道”之外的我,而就是“道”本身。

《道德经》的本体论哲学,构建出颇具特色的宇宙图景,我们可以将其称为“一体多性”的宇宙观。“一体”指宇宙的一个本体,“多性”指一个本体存在多重本质属性。所谓本质属性,即存在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外来的属性,如说运动是“道”的本质属性,那么运动就不是外力推动的,而是“道”本身就是运动的。

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8%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518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