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道德经的秘密这究竟是一本什么书

发布时间:2025/3/4 15:56:03   点击数:
李从悠 https://m.39.net/disease/a_5387160.html
秋战国时代,百家争鸣,中华文化得以百花齐放,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辉煌。所谓的诸子百家,实际上有上千家,但流传较广,影响较大,较为著名的,不过有十家而已。西汉刘歆在《七略》诸子略中将“小说家”去掉,将其称之为“九流”。俗称“十家九流”就是出自这里。届时,周天子的力量越来越弱,而诸侯国的力量越来越强。在周天子无法实现大一统的时候,人类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(这时不存在文字狱,没有统一的核心思想,且诸侯之间相互制约),而诸侯国希望利用这些思想来稳固自己的地位,壮大自己的力量。比较有名的如:儒家的孔子,孟子;法家的韩非子,商鞅;墨家的墨子;兵家的孙膑;以及苏秦,张仪,鲁仲连等。这些人都积极入世,希望在乱世之中,通过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,帮助君主完成富兵强国愿望,同时也使自己的流派能得到一定的地位。在诸多的流派之中,唯有道家的老子,庄子,在其著作中提到的是出世,也主张“无为而治”。这就使得老子的思想在生机勃勃的先秦时代,显得颇为另类。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,他的大名为后世所知晓。但是。他流传下来的著作只有一篇字的《道德经》,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时遇到了当时的函谷关令尹喜,他恳求老子,希望老子留下一部著作,于是便有了字左右的《道德经》,而后来尹喜也辞去了官职,随老子化胡西域去了。《道德经》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,后人认为这本书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《道德经》,分为八十一章,而老子原本所著的《道德经》是不分章节的。《道德经》的内容,文意深奥。包含广博,复杂难懂。现代人评价《道德经》,大多数都认为这是一本讲哲学的书,以无为治国的思想。其实,如果说《道德经》是单单讲哲学治国和为人的,这种说法是对《道德经》最肤浅的理解。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,中国古代神话里传说里的太上老君说的就是他。所以老子的思想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哲学的范畴,而纵观老子的思想,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他曾提出无为而治,但是他所说的无为而治指的不仅仅是治国。《道德经》中所讲的有关治国的思想,只占其全片的一小部分,其余的内容要么晦涩难懂,要么已成为了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名言。众所周知,中医的源头是《黄帝内经》,《黄帝内经》的内容也同样不仅仅是写中医和养生,它的内容更加的广博繁杂,其中还有关于经络,练气,内丹的法门,只是今天的人已经难以读懂而将其忽略不计罢了。五行与人《道德经》也是同样,老子写《道德经》说的不仅仅是人生哲理和智慧。大部分的内容讲的其实是丹道,也就是修内丹。丹道分为内丹和外丹,外丹即炼丹术,就是秦始皇,汉武帝等迷信的长生不老一种丹药,在体外制成,然后人从口吞下。而内丹则是以人体为鼎炉,精气神为药物,注重周天火候炼药,在体内凝结成丹。《道德经》把练气的诀窍公布于世,内丹分三个阶段:即练精化气,练气还神,炼神反虚。而《道德经》很可能就是描述道家练气结丹的诀窍的一本书,只不过可能老子故意没有写清楚,导致后人云里雾里。在《道德经》原文中穿插入很多关于治国为人等相关的内容,这也可能是老子有意而为之,他并不想把真正的道家的练气法门完全公诸于世,因为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第一句话就说了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也就是说,真正的“道”不可能被所有人都知道,不可能以一种常态展现在世人面前。又说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。大笑之,不笑,不足以为道。所以由此可见,老子在写《道德经》的时候,内心还是比较纠结的,因为他知道,即使他写了《道德经》,世人顶多把这本书界定为哲学的范畴,是不会理解他的本意的。小周天与《内经》描述相对应老子之所以这么做,绝对不是出于私心,因为道家本身就是小众人群,骨子是高冷的。举个例子,《道德经》中的一段原文这样说:“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。常有欲,以观其窍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。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这句话被现在的所谓“原文翻译”解释得乱七八糟,其实他写的就是在练气时的心灵的状态,比如“常无欲,以观其妙”,说的就是在打坐的时候,心灵要呈无欲无求的状态,不可有杂念。“常有欲,以观其窍”说的是在心里大环境的无欲状态下,还要意守某些地方,如丹田,小周天等。主要讲的是道家在打坐时的内视法。任督二脉详细穴位图古代没有纸张,所以古人写书,惜字如金,因为他们记录每个字,都要费很大力气,所以古书中的每个字都有深层的含义,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读古书如读天书的原因。《道德经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文读很深奥,如果将其理解为哲学或者治国为人的内容,则显得十分勉强,我们不再详细赘述,因为笔者对《道德经》一书,研究得也非常肤浅。黄帝和老子的思想,关系密切,被道教统称为“黄老之学”,学中医的都知道,中医与道教是密不可分的,直到现在还有“道医”的说法,所以有人认为:中医的尽头就是玄学。学中医,单纯治病救人要学《伤寒杂病论》等著作,但要集医术之大成,就必须要学《黄帝内经》,如果要达到更高领域,想由医入道,就必须研读《道德经》了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516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