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道德经究竟为何人所著

发布时间:2025/2/28 16:22:41   点击数:
笔者隶书抄录《道德经》《道德经》——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,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。分上下两篇,上篇《德经》下篇《道经》,乃所谓“内圣外王”之学,文意深奥,包涵广博,被誉为万经之王。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,《道德经》是除了《圣经》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。一问——究竟为何人所著?此一问,无争议。古往今来,大家都公认《道德经》的作者是老子。然老子究竟何许人也?按司马迁在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中所言,有三种说法——说法一▼原文: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,姓李氏,名耳,字聃,周守藏室之史也。译文: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。姓李,名耳,字聃,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。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,老子姓老名聃,并不姓李。毕竟在司马迁之前,从未有人称老子为李耳,所以很可能李耳是另有其人。司马迁说,老子曾做过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。想想能写出《道德经》这般巨著的老子,博览群书应该是其首要条件吧。窃认为,这个老聃最有可能是真正的老子。但这里有个疑惑,先秦诸子的称呼都是以姓冠其首,比如孔丘称孔子,庄周称庄子,墨翟称墨子,荀况称荀子……那么李耳,不是应该称李子吗?为什么称老子呢?另外,和老子并称“老庄”的庄子在著作中曾多次提到老子。庄子认为老子的道家思想是体认宇宙人生的根本原则,老子本人则是古代的博大真人,并强调了他们濡弱谦下的处事态度。《庄子·天下》中对老子的评价,与《道德经》中的思想暗合,因此老聃最有可能是老子。然而,庄子又在著作中记载了孔子见老聃与杨朱见老聃二事,均有疑点。这两个疑点便牵扯出《史记》中另外两位老子的候选人——老莱子与太史儋。笔者楷书抄录《道德经》说法二▼原文:老莱子亦楚人也,著书十五篇,言道家之用,与孔子同时云。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,或言二百馀岁,以其脩道而养寿也。译文:老莱子也是楚国人,著书十五篇,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,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。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,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,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。为什么说《庄子》中记载孔子见老聃的事有疑点呢?因为这事儿,《论语》中只字未提。而孔子见老莱子的事情,《庄子·外物》中是这样记载的:原文:老莱子之弟子出薪,遇仲尼,反以告,曰:“有人于彼,修上而趋下,末偻而后耳,视若营四海,不知其谁氏之子。”老莱子曰:“是丘也。召而来。”仲尼至。曰:“丘!去汝躬矜与汝容知,斯为君子矣。”仲尼揖而退,蹙然改容而问曰:“业可得进乎?”老莱子曰:“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,抑固窭邪……”大意:老莱子的弟子出去砍柴,遇到了孔子。弟子回去跟老莱子一说,老莱子让他把孔子喊来,将孔子一顿训斥。《论语》中是这样记载的:原文: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,以杖荷蓧。子路问曰:“子见夫子乎?”丈人曰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植其杖而芸。子路拱而立。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子曰:“隐者也。”使子路反见之。大意:子路与老师走散,遇见一锄草老丈,便问他见到夫子没有,老丈劈头盖脸一顿嘲讽,之后还是将子路领回家住了一宿,还杀鸡待客。第二天子路找到孔子具实以告,孔子说老丈是隐士,让子路再回去找他。这件事在《庄子》中记载了,又在《论语》中得到佐证,可信度相当高。可能有人要问了,怎么就能看出《论语》中记载的这位丈人就是老莱子呢?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解释,兹录入下:老莱子的“莱”字,正是锄草之意,所以“老莱子”就是指一个锄草的老人。先秦的书里写到一个陌生人时,如果不知道他的名字,往往会根据当时的情景给他随便安一个名字。比如《论语》记载,有一次孔子让子路去问渡口,遇到两个正在耕地的人,名叫长沮、桀溺,这两个名字都与水有关,就是根据“问渡口”这件事临时给他们取的名字;还有一次孔子坐着车,楚国一个名叫接舆的狂士迎着孔子的车就走过来,唱起歌来讽刺孔子,“舆”就是“车”的意识,显然“接舆”并非此人真名,而是根据他迎着孔子的车走过来这件事给他临时起的名字。由此可以推断,《论语》中锄草的老人应该就是老莱子无疑了。另孔子说老人是个隐士,先秦时代的隐士大多为道家。另这个老莱子,就是《二十四孝·戏彩娱亲》故事中的那位年届七旬却穿七彩衣作小儿戏以娱双亲的老莱子。网图,侵删说法三▼原文: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,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:“始秦与周合,合五百岁而离,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。”或曰儋即老子,或曰非也,世莫知其然否。老子,隐君子也。译文: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,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,曾预言说:“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,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,分开七十年之后,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。”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,也有的人说不是,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。总之,老子是一位隐君子。为什么说《庄子》中记载杨朱见老聃的事有疑点呢?《庄子·寓言》中是这样记载的:原文:阳子居南之沛,老聃西游于秦,邀于郊,至于梁而遇老子。译文:阳子居往南到沛地去,正巧老聃到西边的秦地闲游,阳子居估计将在沛地的郊野遇上老聃,可是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。因为阳子居即杨朱,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。如果老聃是孔子时期的人,要活到战国时代与杨朱见面,除非真像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的“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,或言二百馀岁”。我倒是宁愿相信另一件事:老子即太史儋。太史儋曾西入秦见秦献公,由此推测应与杨朱差不多属于同时代,这件事方可成立。老聃、老莱子和太史儋,在战国及秦汉时代往往被混为一谈,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。那么各位网友,《道德经》究竟出自哪一位老子之手呢?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504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