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圣人内心清静是因为不

发布时间:2025/2/23 13:09:11   点击数:

《道德经》第二十六章: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。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,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。

“重为轻根”。重为轻根指的是事物的道理:轻飘之物只有以厚重之物为根才不会飘浮不定。

“静为躁君”。静为躁君是指人的浮躁是因为缺少静的原料才不足以统领浮躁的。老子在本章称这种原料为“辎重”。

“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”。这里的“辎重”指的是圣人最重要的东西。圣人内心不浮躁的根本是下腹部的“炁”,炁是元精所化,所以“元精”就是圣人的“辎重”。

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”。虽然有美色的诱惑,“燕处”也能做到超然物外,也就是见色不生邪念。“燕处”指男人的私密处。我国古代民间称男人的私密为“鸟儿”或“麻雀”的别称,为了隐蔽才以“燕”代之。

“奈何万乘之主,而以身轻天下?”万乘之主遇到美色的诱惑却不知道该怎么办,所以他们选择重美人而轻天下。

“轻则失本,躁则失君”。如果重美人轻天下的话最轻了也得失本(辎重),重则就会失去统领浮躁的君,也就是说如果躁的力量大于君的话,君就会越来越轻甚至不复存在。

总结:本章的中心是人为什么会浮躁,浮躁所造成的弊端是什么,以及如何才能让浮躁的心静下来。

浮躁属于轻性质事物,它飘浮在胸部是因为下腹部空虚,如果下腹部不够“厚重”就不足以为躁之君,下腹部空虚是因为“辎重”不足。

圣人因为知道以上原理所以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“辎重”这个身体、精神和智慧之本的。老子不止一次地提到元精的重要性:例如:“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”;还有:“治人事天莫若啬”。老子提出的有道与无道的分界线:“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;天下无道,戎马生于郊”。《庄子》:“众人重利,廉士重名,贤士尚志,圣人贵精”。总之,所有的修行者和修炼者无不将元精视为根本。

浮躁的弊端:不太严重的浮躁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是不自知的。然而圣人和万乘之主是不可以有浮躁的,如果出现丝毫的浮躁就得立即排除。因为浮躁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深度思考,如果有微弱的浮躁也勉强可以进入深度思考,但得出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,甚至是方向性的错误。

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万乘之主都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“辎重”,因为“辎重”亏虚有百害而无一利。

关于如何不丢失“辎重”的方法和“辎重”的重要性就在第二十八章中:“知其雄,守其雌……”,第四十六章:“天下有道,却走马以粪……”,第五十九章:“治人事天,莫若啬……”。因为“辎重”是“君”的根本,所以只要“辎重”充足浮躁就不能肆虐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486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