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/12/23 11:42:06 点击数: 次
刘军连的号怎么挂 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07342232630205756&wfr=spider&for=pc这段时间,《皓镧传》这部电视实在是火了一把,电视剧的播放点击量季节攀升,很多人家中播放的都是这部电视剧,这部电视剧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赵国的“踮屣”舞,这种舞步很美,很多人慕名到邯郸学习这种舞蹈。皓镧传剧照“踮屣”舞传闻这种舞蹈就是踮起脚尖跳舞。难道现在的芭蕾是那个时候传到西方去的,欧洲的芭蕾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?芭蕾难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?话说回来,有一个燕国到赵国邯郸留学的少年学舞非常刻苦,只可惜他在练舞时摔伤了腿,不能站起来了,只能爬着走。但是他坚持要把“踮屣”舞学到,偶然机会腿治好了,最终学会了“踮屣”舞,成了一名舞蹈家。这种说法跟《皓镧传》中的说法是一致的,可以看出《皓镧传》是采用的这种说法历史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中记载“赵地女子弹弦踮骊”;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记载“女子则鼓鸣瑟踮屣游媚贵富”。可见这种说法非空穴来风。而《庄子·秋水》中指出的邯郸学步是指:在战国时候,有个燕国人寿陵有个年轻人,听说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特别好看,便来到邯郸学习他们走路。结果,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,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,只能爬着回去。现代对邯郸学步这个成语解释是: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,不仅没学到本事,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。这个寿陵青年,为什么非得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呢?了解了古代的礼法,问题就明白了。古代有很多走路的礼数,不学就是没有了礼数。那个寿陵,之所以他要学走路,可能是因为礼法。邯郸是赵国的国都,是个最讲礼仪的地方,所以青年才到邯郸学走路。学习走路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鸣玉佩。既要走路,又得让玉发出美妙而中律之音,这样的功夫,不经过艰苦努力的学习,是掌握不了的。也正是因为走路这样难学,那个寿陵青年才没有学好。他走起路来,身上的玉声一定不好听。玉声音难听,是很丢面子的事,为了面子,寿陵青年只好匍匐着回家了。说到底,这种事情可能只有古代人能解释的清楚了,但是个人以为,既然现代有这种现代的寓意,是不是要按这种寓意传播呢?要不然孩子看到了,我们如何解释呢?是不是应该先由专家学者论证后再更改呢。你觉得改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?
转载请注明:
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2632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