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庄子从心知命,顺时听天庄子智慧第4

发布时间:2019/11/10 0:10:55   点击数:

文/若渝

《庄子》中有一章,名叫《大宗师》,意思是值得尊崇的老师。世间只有“道”,也就是自然法则,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,成为人类的老师。我们要对自然界时时怀揣敬畏之心,顺应规律,“得之则生,顺之则成”。听从本心,顺应天意,做好自己,水到渠成。

正确看待生与死

老子所言“天长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与庄子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论断不谋而合。庄子临终之际,弟子们想要厚葬于他,庄子却说:“我以天地做棺木,以天上日月做装饰美玉,把夜空闪烁的星星当作珠宝,把万物都当作我的陪葬品,这样一来,我的殉葬品怎么会不够呢?还会有比这更好的吗?”庄子是真正的隐士,通过他洒脱豁达的人生观就能略知一二。“死生,命也”死亡面前,人人是一样无计可施的。人因为受到的有限的生命的制约而对死亡充满不安,可是如果能够摆脱外物的困扰,知道天地万物本是无穷无尽运动变化着的,就不会浪费生命去担心生前身后之事了。懂得这一道理之后我们或许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无常的生与死了。

生,则与“道”偕行

道乃万物之所由,我们要敬畏自然规律,顺应自然,达到天人的平衡。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之过郄,忽然而已。这是庄子对于时光飞逝,韶华不再的比喻。人生短暂,唯有“体道”才能永恒。如何做才是顺应道的呢,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,就是顺其自然,对于万事万物以平常的心正确面对。《庄子》在《德充符》中讲到了申徒嘉的故事,他对于自己的瘸腿保持一种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的良好心态。正如申徒嘉所言,陈述自己的过错,认为自己不该死的人很多,没有陈述自己的过错,认为自己不应该活着的人却少之又少。如果生命可以重来,没有人想有所缺陷,而人生的变故却也无可弥补,还不如正确面对,以平常之心对待人生的起起落落。庄子在著作中把申徒嘉和他的老师伯昏无人都称为“有德者”。遭遇不幸却不自暴自弃是德,教导徒弟十余年却能始终忽略其身体上的残缺,也是德。这样顺应天道,平和处世的人,可以说是与道偕行的“德全之人“,是我们效仿的榜样。

死,则泰然处之

《庄子》中,生而洒脱,死而不惧的例子太多太多。无论是庄子的妻子去世时,庄子的“鼓盆而歌“;还是庄子本人驾鹤西去时的”以天地为棺椁,以日月为连璧“,都是一种对生死的看淡和参透。颜回请教孔子说:“孟孙这个人,他的母亲死了,可是他哭丧没有一滴眼泪,心中也不觉得悲伤,居丧也毫不哀痛。不表现出难过之情,可是却名扬鲁国,被当作处理丧事的典范,难道这是有名无实的吗?”孔子说:“孟孙这才叫尽善尽美,他不过问人为什么生,也不探寻为什么死;不极力追求活着,却也平淡地面对死亡。因为他知道人会顺应自然变化转化成他应该成为的事物,安于自然的推移而忘却死亡的变化,于是就进入到寂寥虚空的自然而与之浑然一体。”庄子对于死亡从容坦荡,看得很淡,认为这只是自然的正常变化,没有什么可以悲伤的。我们虽然能够理解,但是也很难做到。这一思想在今天,可以演化为警示我们,不必过分对于生老病死忧虑,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那就要抓紧有限的时间,去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,这样就不会留有遗憾。-推荐阅读

道家文化

▲长按识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发病的机制是什么
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ihaoqc.com/zzbb/17362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